网站首页 > 金融动态 > 行业动态

积极因素增强 宏观政策显效

发布时间:2024-03-20 08:57:26 信息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字体大小:

  1至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12月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3%,制造业投资增长9.4%……今年前两个月,多组经济数据超预期增长,彰显中国经济澎湃动能。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如何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政府工作报告》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目标设定为5%左右,传递了务实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是经过科学论证的。这一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涉险滩、闯难关,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需要政策持续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这要求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等政策不能各自为政,而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等任务,“五指成拳,力出一孔”。

  经济回升向好持续积蓄动能

  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来源于充足的政策储备、精准的政策着力点以及不断增强的增长动能。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市场销售潜力释放。市场机构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在关键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GDP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不仅高于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欧的增速预测。国际媒体评论认为,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雄心勃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这一目标充分考量了去年较高基数、外部环境、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等因素,统筹兼顾经济长期发展目标,既积极又审慎且含金量有所提升,有助于提振信心,引导预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既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又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的需要,也内含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政府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态度。

  促进经济增长的信心,来源于充足的政策储备、精准的政策着力点以及不断增强的增长动能。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回升,行业和产业增长面扩大。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较为活跃,服务业景气度回升。节假日推动服务消费升温,市场销售潜力释放。市场机构认为,一季度,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从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的情况看,虽然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在累积增强,加上宏观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有条件有支撑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

  稳就业、促增收政策导向鲜明

  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到今年的“12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边际上调是稳就业、调结构、增信心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为了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宏观政策、专项促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保持务实进取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要求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2024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结构调整需要新的就业岗位,青年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从去年的“1200万人左右”到今年的“12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边际上调是稳就业、调结构、增信心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

  经济增长是稳就业的基石。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亦有稳就业的考量。《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表示,从当前需要看,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城镇新增就业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根据就业跟经济增长的对应关系,或者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大体测算,要实现就业目标,经济大体上也需要保持5%左右的增速。

  就业优先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需要一系列务实举措。尤其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超过1170万人,为了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大宏观政策、专项促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帮扶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更加积极的收入目标进一步体现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导向。

  “今年的政策安排更加与时俱进,更加务实精准,直达社会公众的民生痛点。”连平表示,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就业问题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议题的首位,并将促增收与稳就业联系在一起。这客观反映当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更加务实精准地改善民生,尤其是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宏观政策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再度被强调,即要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经济增长、就业和居民收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精准有效、力度适宜的宏观政策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继续固本培元,增强宏观调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从企业和群众期盼中找准工作着眼点、政策发力点,努力实现全年增长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宏观政策“组合拳”如何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除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等,还要着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连平表示,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看,市场上流动性一直相对合理充裕,但由于资金空转、资金套利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导致部分资金未能有效投入到生产和创新活动中。今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努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在财政政策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增量发力空间,也是重要看点。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我国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有利于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同时,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再度被强调,即要围绕发展大局,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对此,连平表示,从统筹协调工作的角度看,将各地区各部门的政策制定过程提前纳入一致性评估,加强前瞻性引导,不仅有助于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避免不同政策相互冲突或导致“合成谬误”,也更能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从存量中挖掘增量

  要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消费和投资是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

  “优化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平衡,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与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消费和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将有望实现以内循环合力对冲潜在的外需收缩压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要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并通过减税、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导和激发有效益的投资,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罗志恒表示,传统的需求刺激政策通常直接作用于增量,而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呈现出“从存量中挖掘增量”的政策思路调整,有助于统筹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当前政策着眼点要更多转向刺激消费。面对消费需求不足、预期不稳的问题,一方面要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进行补贴,特别是要支持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另一方面则是社保改革。“通过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社会保障福利投入,来帮助大家释放消费潜力,既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也有利于减少新的产能过剩风险。”邢自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